民間投資的冷暖,連著經濟的溫度,更關乎千萬市場主體的信心。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以13項精準舉措為民間資本松綁賦能,既回應市場關切,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穩增長、擴內需、促創新”的關鍵節點,激活民間投資活力不僅需要政策“放水養魚”,更要在準入、服務、保障的全鏈條中實現“放管并重”,讓民間資本敢投、能投、投得放心。?
民間投資的活力,系于“準入之門”的開合之間。長期以來,鐵路、核電等重點領域的“玻璃門”“旋轉門”,讓不少民間資本望而卻步。此次《若干措施》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并明確持股比例,將城市基礎設施、低空經濟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既是對民間資本實力的認可,更是市場化改革的深化。但“開門”不等于“暢行”,真正的公平準入,不僅要取消顯性限制,更要清理隱性壁壘。比如招投標領域對民營企業的不合理要求、服務業經營中的隱性門檻,這些“暗礁”若不清除,政策善意仍可能打折扣。唯有讓民間資本在市場競爭中與其他主體享有同等待遇,才能真正激發其投資熱情。?
民間投資的底氣,源于“堵點打通”的實效。融資難、用地難、用能難,曾是制約民間投資的“老大難”問題。此次《若干措施》從電力并網、中試平臺建設、數字化賦能等方面精準發力,直擊痛點。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中試平臺能否真正向民企開放、數字化賦能能否惠及中小微企業、電力資源調配是否一視同仁,這些細節直接決定政策效果。更要看到,民間投資的信心不僅來自“雪中送炭”的幫扶,更來自“穩定可預期”的環境。當民營企業不用為政策變動焦慮,不用為公平待遇擔憂,才能沉下心來做長期投資、搞技術創新。?
民間投資的可持續,離不開“保障之網”的堅實支撐。資本逐利更避險,民間投資敢于投入,背后是對風險可控的預期。《若干措施》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優化信貸服務、拓寬融資渠道,為民間投資搭建“安全墊”。但保障不是“兜底”,而是通過制度設計降低合理投資風險。比如REITs發行渠道的拓寬,讓民間投資項目有了退出路徑;科技型企業上市“綠色通道”,讓創新投入有了回報預期。同時,引導民營企業誠信守法經營、防范投資風險,并非限制發展,而是幫助民間資本行穩致遠。唯有“放活”與“規范”并舉,才能讓民間投資在健康軌道上持續增長,既實現自身發展,也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與財富。?
民間投資是經濟活力的晴雨表,也是市場信心的風向標。13項政策舉措的出臺,彰顯了國家支持民間投資的堅定決心。但激活民間投資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地各部門拿出“釘釘子”精神,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效;需要持續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需要全社會形成尊重民營經濟、支持民間投資的良好氛圍,進而使“氛圍”與“敢投、愿投、會投”的行為轉變銜接更自然,讓更多民間資本敢投、愿投、會投,在中國經濟的大舞臺上寫下更精彩的篇章。(林偉)
- 2025-11-13把群眾滿意作為做實事的落腳點
- 2025-11-13【好評中國】在奮飛空天中追逐民族復興夢
- 2025-11-13以實干實績立起干部選拔“風向標”
- 2025-11-13以“黨建+服務”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