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意漸濃,甘肅省高臺縣合黎鎮八壩灘的防護林帶雖已泛起黃褐,卻因“冬灌”的滋養煥發著生機。林木管護員劉萬齊走進滴灌控制井房,輕輕擰開閥門,汩汩“中水”便沿著地下管網,精準滋養著這片曾經貧瘠的戈壁灘。
“以前這時候,樹苗早被風沙抽得只剩半截。”劉萬齊蹲下身,指尖拂過濕潤的沙層,語氣中滿是欣慰,“現在好了,中水順著管子精準滴到根上,樹苗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
高臺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年均降水量僅103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水資源匱乏一度成為當地生態治理的“卡脖子”難題。作為全縣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合黎鎮八壩灘曾深陷“造林難、護綠更難”的困境。過去連年植樹,卻始終受制于水源短缺,“種得多、活得少”成為常態,“有樹無水、有綠難續”更是戈壁人工造林繞不開的坎兒。

圖為合黎鎮八壩灘借力“中水”栽植的梭梭。
高臺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這片蒸發量是降水量20倍的戈壁上,沒水的話,再好的樹苗也難成活。”常年與風沙打交道的劉萬齊對此感觸頗深。
轉機始于2024年。高臺縣因地制宜巧做“水文章”,將縣城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中水”變廢為寶,修建起容量19.8萬立方米的調蓄塘壩,為生態建設開辟出穩定的“第二水源”。2025年春,八壩灘成功搭上“中水快車”,配套建設灌溉管網,不僅完成7361畝人工造林,更有效保障了長4.6公里俄羅斯楊防護林帶的用水需求。
“中水通過地下管網輸送,結合淺埋滴灌實現精準灌溉,大幅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林木成活率。”高臺縣治沙站高級工程師黃步青言語間難掩興奮。翻開劉萬齊的工作日志,一份詳實的“生態賬本”清晰呈現:3月開挖管道20公里、鋪設滴灌帶59公里;4月栽植梭梭、花棒苗木120萬株,同步開展灌溉……這位西北漢子望著成片新綠感慨道:“中水給了樹生命,樹則回饋我們綠洲。”

圖為高臺縣胭脂堡灘修建的蓄水池灌溉設施。
高臺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讓中水“物盡其用”,實現“豐蓄枯用、常蓄應急”,高臺縣林草局副局長徐彩軍表示,下一步將積極對接水務部門,推進“中水擴容”工程,新建庫容150萬立方米的中水塘壩。“這相當于再造一座‘生態水庫’,未來可滿足約3萬畝林地的灌溉用水需求。”
如今,八壩灘上,中水滋養下的梭梭、花棒等苗木茁壯成長,盡顯勃勃生機。隨著中水的創新回用,昔日“望沙興嘆”的廣袤戈壁,正逐步實現“以水點綠”的生態蝶變,北部灘層層疊疊的新綠,不斷延伸著“三北”工程的綠色屏障。
- 2025-11-17【祁連山下是我家】倉廩豐實潤甘州 文脈賡續煥新生
- 2025-11-17“何以中國·越山向海踏千瀾”網絡主題采風活動在銀川啟幕
- 2025-11-17街頭常見的銀杏樹為何上了瀕危“紅色名錄”?蘭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所長許宏剛解碼銀杏的“繁榮悖論”
- 2025-11-17甘肅文旅推介會在巴黎舉辦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