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
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離不開高質量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更多國際傳播高水平人才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大力拓展國際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我們要大力培育跨文化傳播人才,為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以中華文化教育為基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老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學,到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藝術瑰寶,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跨文化傳播人才只有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才能在與其他文化交往時,準確地傳達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以中國智慧詮釋人類共同命題,這種能力的培養,只有建立在對本土文化符號、思維范式與價值倫理的系統認知之上,才能在全球化語境中構建平等對話的精神坐標。優秀的文化傳播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基于對中國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社會制度等方面的深刻認知,向世界闡釋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展現中華文化的生動魅力。因此,加強系統的本土文化教育,培養具備豐富知識儲備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才能搭建文化交流的堅實橋梁,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
以文化對比研究為重點。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中,文化對比研究至關重要。文化差異是跨文化傳播的挑戰,也是交流融合的切入點。對比研究能幫助跨文化傳播人才洞察文化特點、優勢及沖突點,進而找到溝通策略。為了滿足多元文化交際的需求,未來跨文化傳播研究應深化與多種文化圈的對比研究。具體而言,應從價值觀、語言文化、非言語交際、身份與日常交際、思維方式、跨文化談判與管理以及節慶典禮等多個層面展開與其他文化的對比分析。只有通過多維度、多文化的深入對比研究,才能為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使其更好地適應多元文化交流的環境。
以分類培養為抓手。跨文化傳播涵蓋多個領域與層次,不同專業背景和目標的人才角色及任務各有側重。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框架下,設計個性化課程與教學活動,可全方位滿足各級各類跨文化人才的培養需求。通識教育主要面向跨國企業的普通行政人員及涉外技術人員等,重點提升跨文化談判技巧、團隊協作能力與文化適應能力,使其能在多元文化辦公環境中靈活應對,推動跨國合作。專業教育旨在培育外語專業人才,要求其精通外語語音、語法和詞匯,深入研究對象國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與思維方式,培養雙語或多語的文化轉換與創譯能力。研究生教育聚焦培養國際中文教師,通過語言文化差異、教育文化差異及跨文化課堂管理等專業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與跨文化適應能力,有效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
培育跨文化傳播人才是一項系統而重要的工程,需要從中華文化教育、文化對比研究、分類精準培養等多方面協同推進。通過這些舉措,方能鍛造出兼具文化自信與國際視野的專業隊伍,這不僅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關鍵支撐,更是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凝聚國際社會合作共識的重要實踐路徑。
作者為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 2025-11-14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 2025-11-14提升中華文化傳播效能
- 2025-11-13【地評線】飛天網評:讀懂“嶺南之行”背后的精神偉力
- 2025-11-13【好評中國】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經濟思想上下功夫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