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各地要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題”,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努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在科技賦能中轉型發展。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在數字時代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推動了文化的創新和突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載體。各地以“數字新基建”加速文化新設施建設,助力夯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基礎底座。近年來,各地重視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專題部署,一批攻關項目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奮進“十五五”,各地要貫徹落實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的實施方案,將人工智能作為推進新質生產力、構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的重要引擎。要重點把握“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發展方向,推動一批具備文化和科技融合潛力的企業、項目和平臺,入選重點培育清單,推動文化企業在科技賦能中加快轉型發展。
在業態培育中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既要加快轉型發展,也要通過場景創新,加快培育新業態。推動非遺技藝和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把具有深厚底蘊的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進產品設計,使之成為承載文化的鮮活符號。為文化尋找承載新空間和表達新形式,各地要主動探索實踐,創新模式。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再到賣文化IP,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賦能,讓文創產品走向更廣闊的領域。有的通過博物館建設數字文博大平臺,運用數字化手段,讓漢風古韻在數字世界“活”起來。有的以新材料、新技術為依托,挖掘文化遺產價值,擦亮文化名片。面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要,各地要加快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業態數智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業態,拓展文化發展新空間。
在深化改革中融合發展。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關鍵要持續深化改革,打通制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要大力實施人才計劃,創新高校學科設置,打通產學研貫通渠道,讓更多的人才快速成長。要持續探索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市場化方式吸引全網算料匯集,把海量數據變成有價值、可交易的生產要素資源。要建立文化科技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體系,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投入,為融合發展注入金融“活水”。要著力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市場、場所、業務的固有邊界,優化資源配置與產品服務供給機制,更好地適應和拉動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新需求。(李萍)
- 2025-11-13【好評中國】讓社會救助的春風溫暖人心
- 2025-11-13武威|小樣本承載大民生 以抽樣之準惠民生之實
- 2025-11-13小隴漫評|警惕快遞“馬甲”下的微腐敗
- 2025-11-13【好評中國】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