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體系由保民生、救急難的一整套制度框架構成,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的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救助制度成熟定型的標志。邁步新征程,各地各部門既要貫徹落實相關政策舉措,也要勇于探索創新,促進社會救助事業全面發展,更好地保護困難群眾的權益,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在數據賦能中適時救助。在社會救助中,各地不同程度面臨一些難題,有的困難群眾要么不清楚申請流程,要么礙于面子,有的甚至連出門打聽的力氣都沒有,即便符合條件,也錯過了機會。為精準識別救助對象,各地結合實際,搭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匯聚實時更新的社會救助數據資源,通過比對,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大數據精準識別,基層干部逐戶摸排,提高了救助效率。面對群眾的質疑,基層干部在用好大數據的同時,只有保持足夠的耐心與熱心,才能真切了解他們的所需所盼,才能在共情中打開群眾心門。屏上監測預警,腳下摸排問需。通過摸排識別有服務需求的困難群眾,有效解決過去“看不見、找不準、幫不到”的難題。各地注重線上線下結合,讓社會救助“及時雨”直達快享,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政策找人”新路徑。
在需求導向中精準救助。在社會救助過程中,一些困難群眾在照料服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難以通過發放現金或實物的方式得到滿足,對此,各地要堅持需求導向,以多元服務滿足群眾需求。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各地通過購買服務,引入社會組織,為困難群眾提供“遞進式”服務。從“輸血兜底”到“造血賦能”,以就業培訓促救助幫扶,形成一個完整閉環。各地主動搭建“融救聯助”服務體系,為政策范圍內的困難群眾提供兜底保障救助,為未達到政策標準但生活面臨困難的居民、已享受政府救助但還有其他需求的居民提供靈活多樣的救助幫扶。對照困難群眾需求清單,充分調動、統籌和鏈接各方面資源,制定救助資源供給清單,全方位、有針對性地滿足群眾需求。
在標準規范中高效救助。開展高效務實的社會救助,要有規范的服務標準體系。各地系統梳理困難群眾的高頻需求,制定系列規范,建立起統一的服務標準體系。針對過去政府購買第三方救助服務時“資金去向難追蹤、服務效果難評估”問題,構建全過程閉環管理體系。通過建立智慧服務監管平臺,實時了解每一項服務的全流程。針對參與服務的社會力量,制定“紅綠燈”準入退出機制。考核優秀的“綠燈”放行,存在輕微問題的“黃燈”警示整改,嚴重違規的“紅燈”清退,確保每一家服務機構都能守住質量底線。各地搭建縣、鎮、村“三級聯動”監管網絡。民政工作人員定期上門回訪,聯合第三方機構對服務項目逐一評估,層層把關確保服務質效。實現了社會救助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依靠科學匹配資源與嚴密監管保障,保障了社會救助實效。(蒲都文)
- 2025-11-13武威|小樣本承載大民生 以抽樣之準惠民生之實
- 2025-11-13小隴漫評|警惕快遞“馬甲”下的微腐敗
- 2025-11-13【好評中國】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
- 2025-11-13【好評中國】發揮進博會融匯世界的橋梁作用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