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傳遞民生溫度的“神經末梢”。建強用好社區暖心驛站,將其打造成為民、便民、安民的“溫馨港灣”,對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
精準對接需求,織密便民服務網絡。“暖心驛站”的生命力在于對居民需求的精準回應。應盤活社區閑置空間,進行親民化改造,避免“千站一面”。優先滿足“歇腳、應急”等基本需求,配備飲水、充電、藥箱、雨具等設施,讓快遞員、環衛工和過往居民實現“渴了能喝水、熱了能乘涼、累了能歇腳”,打造名副其實的“城市補給站”。在夯實基礎服務上,應結合社區特點拓展特色服務,老齡化社區可嵌入健康監測、日間照料等功能;年輕家庭集中的社區可增設“四點半課堂”、親子閱讀區;上班族多的社區可引入共享廚房、智能貨柜等服務。同時聯動社會組織,提供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構建“基礎+特色+專業”的立體服務模式,實現“小事不出社區、服務就在身邊”。
創新參與機制,搭建協同治理平臺。“暖心驛站”不僅是服務空間,更應成為居民參與治理的公共平臺。要打破行政化運行模式,設置“居民議事角”、“民意收集箱”,結合線上平臺引導居民圍繞環境改造、停車管理等議題建言獻策。建立“收集-協商-反饋-評價”閉環機制,確保居民訴求件件有回應,提升參與感和獲得感。構建多元共治格局,發揮驛站的聯動作用。推行“在職黨員到驛站報到”、“樓門院長值班”等制度,引導各方力量參與驛站管理和矛盾調解。探索“居民輪值站長”模式,鼓勵熱心居民參與日常運維,形成“人人是治理主角”的生動局面。
培育互助文化,營造溫暖精神家園。針對現代鄰里關系淡漠問題,暖心驛站還應成為社區共同體的“黏合劑”。通過開展節日聯歡、鄰里茶話會、興趣沙龍等活動,增進鄰里情誼,打破“一墻之隔不往來”的陌生感。以志愿服務深化互助關愛,培育社區志愿服務隊,開展結對幫扶。組建“銀齡互助隊”關愛獨居老人,“愛心媽媽團”看護幼兒,“能工巧匠隊”提供維修服務。完善積分兌換、星級評定等激勵機制,讓“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成為社區新風尚。
建強社區“暖心驛站”是彰顯城市溫度的民生工程。要在功能拓展上做“加法”,在辦事流程上做“減法”,在資源整合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讓暖心驛站匯聚成照亮社區的溫暖之光,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寫下生動注腳。(何洪泉)
- 2025-11-17辦好“青年夜校”,激活“青春引擎”
- 2025-11-17以因地制宜之筆,繪就新質生產力發展新畫卷
- 2025-11-17根治公文抄襲要改作風提能力
- 2025-11-17做群眾的“知心人、勤務員、領頭雁”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