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背卡

具有西部文化特色的黃金擺件

工藝師描摹線稿
黃河穿城而過,絲路文脈綿延。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重鎮和素有“金城”美譽的蘭州,黃金市場正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經歷著一場傳統與創新的變革。近日,記者走訪了蘭州本土黃金代表性品牌敦煌金·莫高金行與新晉地標金城銀樓,發現黃金品牌正以文化賦能、工藝透明、價格親民為突破口,讓黃金從傳統投資品、婚慶飾品,轉變為承載文化記憶、兼具互動體驗與日常趣味的消費新載體,為蘭州黃金市場注入蓬勃生機。
文化賦能
讓千年文脈在黃金上“活起來”
走進敦煌金·莫高金行,仿佛置身微型敦煌藝術博物館,從金條、金章到吊墜、壁畫復制品,每一件產品都浸潤著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蘊。工作人員張皓昱介紹,品牌誕生的初心就源于對敦煌文化的守護與傳承,“看到敦煌壁畫逐漸褪色剝落,我們想用千年不朽的黃金讓這份美好‘延年益壽’。”
展柜中,“敦煌金·福鹿金條”格外引人注目。“金條采用古法工藝打造,金面模擬茫茫大漠的肌理,一條絲綢之路橫貫其間,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圖》中的九色神鹿立于黃金分割點上,既展現了‘鹿王救度眾生’的經典故事,又寓意福祿祥瑞。”張皓昱介紹道,而“絲路遺韻金章”選取九層樓、飛天、守寶龍等敦煌標志性元素進行創新設計,還支持定制,讓絲路文化成為可帶走、可收藏的文化符號。“敦煌金的表現形式,不僅拓展了黃金消費的應用場景,更讓敦煌文化以年輕化的方式觸達消費者。每一位購買者都是敦煌文化的傳播者,這種文化影響力是無價的。”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金每售出一件產品,都會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贈部分金額,用于石窟的保護、研究、傳承、弘揚。這種將文化傳承與公益事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更讓各地游客將其視為“可帶走的敦煌”,相關產品常常供不應求,實現文化傳播與市場認可的雙贏。
如果說敦煌金是敦煌文化的深度詮釋者,那么金城銀樓則是絲路文化與地域特色的創新表達者。作為城關區在黃金市場重點打造的核心項目之一,金城銀樓將西部風情、民族文化與絲路歷史基因融入黃金設計,打造出極具辨識度的西北黃金首飾風格。
“我們希望通過黃金工藝轉譯西部文化,讓消費者帶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鮮活的‘西部記憶’。”金城銀樓總經理李曉東表示,品牌既延續傳統銀樓的匠藝基因,又通過文化創新賦予黃金新的時代內涵。在店內的文化精品展區,融合絲路風情的黃金飾品成為網紅打卡點,消費者佩戴著鐫刻絲路元素的吊墜、手鐲,仿佛能觸摸到千年商道的繁華過往。
匠心可視化
現場加工讓消費者更有“安全感”
“以前買黃金只看成品,不知道原料好不好、工藝到不到位,現在能親眼看到制作過程,買得特別放心。”在金城銀樓三樓的開放式加工區,市民王敏婷正隔著透明參觀走廊觀看工匠制作金鐲。記者看到,加工區內,熔融的金液在坩堝中翻滾,工匠們戴著防護手套將金水注入模具,經過掐絲、鏨刻、鑲嵌等多道工序,金料逐漸蛻變為精美的首飾。
作為甘肅省首家整合板料批發、零售、回收、加工、研學、定制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工廠店,金城銀樓創新性地打造了透明化加工空間,通過“參觀走廊+非遺傳習展示”的模式,讓消費者直觀見證黃金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過程。這種“看得見的匠心”不僅增強了消費信任度,更讓非遺技藝成為可體驗、可感知的文旅資源。
除了現場加工區,金城銀樓二樓的研發中心同樣對外開放。在這里,消費者可以看到設計師將傳統非遺工藝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開發出大漆工藝的梳子、帆布包等實用文創產品,讓古老技藝走出陳列館,融入日常生活。研發團隊還會根據市場反饋,不斷優化產品設計,既有符合長輩審美的傳統款式,也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單品。
敦煌金則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讓消費者近距離感受黃金文創的誕生過程。在店內的工藝區,三四名工藝師或俯身描金,或專注貼箔,將飛天的飄逸、佛像的莊嚴通過指尖技藝定格在黃金之上。記者注意到,“敷金壁畫”系列極具特色——巧仿瀝粉堆金古法工藝,將莫高窟第57窟《說法圖》中的“最美菩薩”再現于黃金之上,觀音菩薩的冠飾、瓔珞、臂釧部位通過獨特工藝呈現出立體鎏金效果,巧妙還原了壁畫千年前的華麗質感。
“我們目前主要對敷金畫進行深入學習研究,先練習繪制線稿,再畫在泥板上上色,客人定制的圖案每一幅都是純手工繪制。”23歲的工藝師闞煒杰指著一副線稿圖介紹,“這幅客人定制的敷金畫制作周期較長,僅線稿部分就需要一周時間,上色必須使用礦物質顏料,用明膠調配,上色時長還需根據氣候和濕度靈活調整。上色完成后要進行勾線,然后再為冠飾、瓔珞鋪設金箔。”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藝制作過程,讓消費者在購買黃金的同時,更能深度感受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的魅力。
在黃金賣場體驗“設計—加工—銷售—交付”的閉環流程,賦予了黃金消費新內涵。消費者既可以選擇現成的產品,也可以提出個性化定制需求,由設計師與工匠共同打造專屬黃金飾品,讓黃金消費從“被動購買”轉變為“主動參與”。
記者 申琪 文/圖
- 2025-11-1730年捐資逾2億元 社會力量助力敦煌文物保護
- 2025-11-17著名作家葉舟在“河州文化大講堂”作專題講座
- 2025-11-17【“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盼“東方微笑”恒久動人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48)|平涼藍染技藝:藏在板藍根里的草本芬芳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