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劉姍 實習生 元翔宇
在甘肅臨澤,一雙沉穩有力的手,將素白的面團反復揉捏。幾分鐘后,一條威風凜凜的“龍”躍然掌心——鱗爪分明,眼神灼灼,仿佛下一刻就要騰云而起。
省級非遺臨澤面塑傳承人陳會平,用三十多年的光陰,將這門古老手藝從街頭帶進非遺殿堂,令瀕危的藝術重煥生機。
1988年,徐州街頭的一幕改變了他的人生。一位老師傅信手拈來,面團轉眼變成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圍觀人群贊不絕口。

陳會平回憶道:“那時的一幕震撼了我,一塊面竟能有如此生命力。”面塑的精妙讓他下定決心拜師學藝。
學藝那段日子,他白天務農,夜晚挑燈練習。
“捏壞的面團能堆成小山。”他說,“可當自己做的孫悟空終于有了神韻,那種成就感無可替代。”持之以恒的堅持,從失敗中不斷總結,逐漸磨礪出他受益終生的匠人功底。

傳統面塑易開裂、難保存,顧客買回去幾天就壞了,令他內心難受。為了攻克難題,他專程赴北京查閱資料,搜集配方,反復試驗。
“我把原來的特制面粉換成精制雪花粉,調整其他配料比例,先取少量面團搟薄試做,看干后是否開裂。”
經歷數百次摸索,他終于成功研發出使面塑長久保存的配方,代表作《五虎上將》已完好保存十余年。
他不僅追求技藝突破,更重視從生活中汲取靈感。
為捕捉動態美感,他常觀察動物神態,甚至將蛐蛐養在瓶中細細揣摩。他還把河西走廊的地域文化融入創作,從《河西寶卷》中汲取題材,用面塑展現地方特色和歷史故事。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培養更多傳承人,面塑才能活下去。”2010年起,他走進臨澤縣華強小學開設面塑興趣班。
“第一次捏得豬八戒歪歪扭扭,陳老師卻夸我有創意。”學生李小雨說。
如今他已培養30余名傳承人,其中不乏90后、00后年輕面孔。他欣慰地看到:“年輕人通過技術賦能和創新表達,正推動傳統文化從‘被動圍觀’轉向‘主動傳承’。”
在陳會平眼中,面塑不僅是謀生的手藝,更是文化的載體。
他將河西走廊的地域特色融入創作,《河西寶卷》《臨澤民間故事》等系列作品成為傳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臨澤面塑曾登上《非遺里的中國·甘肅篇》等節目,與蘭州太平鼓、甘南鍋莊舞等同臺展示。在陳會平看來,這種跨地域交流能夠突破地區限制,促進文化在不同地區間傳播,促進不同地區民眾的文化認同。“通過活態展示,為傳統文化注入持久生命。”
從被評為“副高級面塑藝術師”到傳習所掛牌成立,他親身感受到政策對非遺的支持。
同時,他積極探索“非遺+文旅”模式,在遺產日、春節社火等場合開展展示體驗,提升公眾認知。面對未來,他考慮將面塑與文創產品、數字技術結合,通過“科技+文化”融合開辟傳承新路徑。

陳會平常對年輕人說:“藝術沒有捷徑,只能去實踐,經過若干次失敗后,才能找到規律。”他希望他們堅守初心、勇于創新,在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讓非遺煥發新生,得到更好的傳承。”
若臨澤面塑有一天登上國際舞臺,他期望通過創新表達和活態展示,向世界傳遞臨澤獨特的歷史底蘊與民俗文化。
從青絲到白發,從田間地頭到非遺舞臺,陳會平用半生堅守詮釋了“匠人精神”。
那指尖一捻一塑間,是手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脈搏。在他手中,面團成了承載著文化記憶的活態遺產,面塑也不再是街頭的小玩意兒,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正如他指尖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三十余年的執著與熱愛,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42)|榆中麻家寺村:三代守一窯 青磚凝匠心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41)|魏早冬:傳承大漆匠心 對話古老時尚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9)|張掖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非遺瑰寶的傳承與堅守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8)丨黃土凝魂 匠心守藝:七旬老人張云中與甘谷脊獸的半世情緣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