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劉姍 實習生 元翔宇
一把弓,在神話里射落九日,也在現實中穿越千年風沙。當大多數人把它當成“運動器材”或“古裝道具”時,1991年生于金昌的謝建戈卻認定:那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

故事要從6歲說起。那年,他拆了姥姥家的竹背簍,用毛線繃出一把“小彎弓”。“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這么做挨了一頓狠揍,卻從此對‘弓’生出停不下來的喜歡:竹子的彈性、毛線的張力,成了他對‘弓’最初始的設想。”
2011年,還是大學生的謝建戈在百度貼吧結識了山東臨沂“高氏傳統弓箭”非遺傳承人高超。囊中羞澀的他提出“先貨后款”,高超被這份赤誠打動,寄來第一套玻片弓料。一個月后,生活費一到賬,他第一時間把錢打了過去——網絡那端的高超從此記住了這個甘肅小伙。2012年,他做出人生第一把玻片弓。

愛提問的謝建戈不放過任何一位肯回答他的人。2013年,他提出能不能用“天然材料+現代材料”的疑問,讓高超眼前一亮:“這就是生物層壓的雛形,此子可雕。”
武術專業出身的他,畢業后卻沒能把愛好當飯碗:太原做健身教練、武威養馬創業、蘭州教少兒體適能……每一次轉身,那把弓始終掛在家中的墻上,“像一支射不出去的箭,提醒我別松弦。”

十多年里,他做了上百把弓,卻始終無法靠它謀生——在大眾認知里,弓的價值遠不及制作它的心血。為了去山東向高超當面求教,“車票攢了好久”。家人眼里的“不務正業”,是他對愛好的孤勇。
弓道之難,難在毫厘。刷膠的克數、竹片的厚薄、溫度與濕度的呼吸,每一步都決定一把弓的壽命。現代工業膠EA40省時省力,效能卻會在幾年后開始衰減;自熬魚膠需除油、蒸煮、錘砸、瀝膠,十斤魚泡熬不出三兩膠,但卻可逆、耐久,保存得當能讓一把弓用上兩百年。

“浪費時間嗎?可老祖宗追尋的正是‘更好’。”當他陷入工藝與效率的糾結時,高超一句話點醒他:現代材料只是工具,弓魂在于永不停歇的求索。
高超還說:“匠人需要關注和熱度,但不能沉淪其中;它像雙刃劍,用得好披荊斬棘,用不好傷人傷己。”這份告誡,與武術課上“未曾學藝先做人”的箴言一起,為謝建戈指明了方向:讓更多人透過這張弓,看見老祖宗的智慧,觸到一個民族堅韌的文化脊梁。

越研究中國弓,他越篤定其精妙。他不再盲信“國外的弓更先進”,而是想把這份文化自信傳下去——實現中國夢里的文化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2023年起,他把課堂搬進蘭州多所小學。沒有靶紙,他用“射柳圈”的傳統游戲讓孩子們排隊體驗。“嗖——”箭矢穿圈而過,歡呼聲里,他仿佛看見6歲的自己。

“射藝是六藝之一,更是禮儀的外顯。我要讓他們摸到的不只是弓弦,還有文化的脊梁。”
談及未來,謝建戈說:“對于大眾而言,弓箭的娛樂屬性和文化屬性應排在首位——只有先讓人提起興趣,才會有人愿意深入學習和研究,傳承人才能源源不斷涌現。對于弓匠,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做出更棒的弓箭,同時更努力地宣傳傳統文化。”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2)|山丹罐罐席:陶罐里的千年煙火 舌尖上的絲路鄉愁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1)|王勇與甘谷木雕:雙手雕千年 匠心傳薪火
- 2025-11-14產業筑基 文旅賦能——合水縣太白鎮積極探索鄉村發展之路
- 2025-11-13文博有意思丨“南宋第一貓奴”,是他?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