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呂庚青 程健 孫珩力
10月30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省文物局主辦,張掖、嘉峪關、酒泉市委網信辦與敦煌研究院、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酒泉瓜州縣。
當天下午,30余位中央及省市縣媒體、商業平臺編輯、網絡大V走進榆林窟,在著名的第25窟內,被其北壁《彌勒經變》畫中一幅名為“一種七收”的生動場景深深吸引。這幅創作于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唐代壁畫,不僅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令人驚嘆,更以其對古代農耕社會理想圖景的描繪,引發了跨越千年的共鳴。
第25窟整體壁畫被視為敦煌藝術鼎盛期的杰作,而“一種七收”則是其中極具生活氣息與哲學意涵的片段。它依據《彌勒下生經》的內容繪制,描繪了未來彌勒凈土世界一種七收、路不拾遺、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
駐足畫前,濃郁的唐代遺風撲面而來。畫面中,農耕生產的完整流程——犁地、播種、收割、運載、打場、揚場、糧食入倉——被巧妙而連貫地組織在一起。只見頭戴幞頭、身著窄袖衫的農夫們驅趕著雙牛抬杠進行犁地,身姿矯健;成熟的莊稼地里,人們正彎腰揮鐮,忙碌而喜悅;場院上,牛馬牽引著碌碡碾壓谷物,有人手執木锨迎風揚場,金黃的谷粒與秕糠分離,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壁畫人物形象豐滿,神態生動,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設色雖歷經千年仍可辨其富麗。畫家通過精準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勞動場景和諧地統一于一幅畫面之中,既寫實又富有理想化的詩意,充分展現了唐代繪畫高超的寫實能力與宏大的敘事氣魄。
“‘一種七收’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一個極為生動的例證。”講解員在向采訪團講解時介紹,“它將印度佛經中對于凈土的美好構想,與中土農耕文明最核心的豐收愿望緊密結合了起來。這不僅是為了宣傳佛教教義,更是當時社會民眾對富足、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在藝術上的投射。”
站在今天回望這幅千年壁畫,其所描繪的“播種一次,收獲七倍”的理想,不僅是古人對農業生產力飛躍的樸素想象,也隱喻著耕耘與回報的普遍真理。畫中呈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辛勤勞作換來倉廩實的場景,至今仍是我們所追求和倡導的價值觀念。
榆林窟第25窟的“一種七收”圖,不僅是一幅珍貴的藝術珍品,更是一卷鮮活的歷史檔案。它無聲地講述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悠久與智慧,以及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保護、研究并闡釋好這些文化遺產,對于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理解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具有深遠的意義。(敦煌研究院供圖)

- 2025-11-03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榆林窟壁畫:古人的生活圖鑒 “曬”出千年煙火氣
- 2025-11-03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張掖大佛寺:絲路藝術瑰寶與交融坐標
- 2025-11-03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打卡河西走廊多元魅力 張掖縣區打卡墻“墻”勢出圈
- 2025-10-29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從“絕壁求生”到“數字永生”:馬蹄寺石窟群飛天在AI中“呼吸”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