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各地把穩就業擺在“四穩”首位,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舉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
拓展就業渠道。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連接點。當前,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期,各地各部門在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的同時,持續拓展就業渠道,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各地各高校搶抓離校前促就業關鍵沖刺期,深入開展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加力落實各項促就業政策。有的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地加強就業引導,推動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配,始終重視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關鍵人才領域中,加強人才供給,體現擔當。有的持續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加大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校招聘力度,主動邀請民營企業進校招聘,支持院系開展小而精、專而優的專場招聘活動,既邀請企業“走進來”,也帶領同學們“走出去”。各地持續拓展市場性崗位,促進人崗對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全國2575所高校走訪用人單位46.2萬家,拓展崗位471.8萬個。
抓實就業主體。企業是促進就業的主體,特別是在穩就業方面,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解決了全球70%以上的就業問題,而我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超過85%的就業崗位。企業為校招生建立了一套系統性培養機制,為校招生提供符合個人興趣特長的實戰歷練機會等。各地十分重視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產業。今年以來,各地在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中拓展就業增長點。通過技術和模式的創新,不斷催生著一些新型的服務零售業態,促進了新型職業的蓬勃發展,也擴大了相應的就業。在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夯實人才基礎的同時,企業也著重加強人才技能培訓,通過多種培養模式貫通人才“成長鏈”。有的企業既有講師團隊促進人才成長,也有與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通過抓實促進就業的企業主體,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崗位和機會。
強化就業匹配。對于各地各部門而言,要更加注重就業服務,為廣大就業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各地要持續織密就業服務網,為重點群體提供精準服務、兜牢就業底線。針對不同的就業群體,提供更加精準的就業保障與服務。針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困難群體,要拿出更暖心的就業服務。針對就業者缺乏勞動技能,有的地方采取“零工市場+技能培訓學校”的模式,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技能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針對求職者信息不暢的問題,各地建立信息化平臺,讓求職者可通過智能終端查詢崗位,無論全職還是零工,薪資待遇、職位詳情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各地各部門積極宣傳促進就業政策,精準對接用工需求,搭建起就業平臺,實現就業供需信息的高效整合與配置。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各地要持續擴大就業的崗位,提供周到的就業服務,幫助更多人實現就業。(張閑語)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開啟中國中亞友好合作新征程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以長期主義推進基礎研究
- 2025-06-18【甘快說·地評線】飛天網評:讓中華文化瑰寶閃耀時代光彩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提升民企外貿發展的“含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