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系統擘畫新時代新征程民生建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將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注入強大動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民生需要和期盼,無論是哪個時期,都始終要關心關注民生,切實解決群眾的各種急難愁盼問題。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民生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等特點,各地各部門要在兜底保障基礎上,拓展功能,更加注重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推動更多資金“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不斷發現、培育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當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各地各部門要擴大“一老一小”普惠服務供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依靠科技賦能,為民生保障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新方案。要適應數字社會新形態,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強化民生政策包容性,保障不同群體共享數字時代發展紅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惠及人民。公平是民生政策的靈魂。要持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加強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要把均衡作為發展公共服務的根本原則,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全面推進公共服務規劃布局、設施建設、資源配置、人才調配城鄉一體化,支持面向艱苦邊遠地區農村提供形式靈活的基本公共服務。要牢牢把握普惠要求,通過調動政府、市場和全社會力量,全方位擴大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等基礎民生服務供給,既保障服務質量,又做到群眾可負擔,同時實現服務可持續,讓優質資源更加普遍惠及各類群體。要立足提升社會服務可及性,以社區為重點,在更多步行可及范圍內,大力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生活服務,完善群眾身邊的便民服務設施,讓兒童、青年、老人、殘疾人共享更有包容性的民生服務。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遠。民生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各地各部門要統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迫在眉睫的民生痛點問題,解決有可能引發社會群體焦慮的民生堵點問題,解決長期積累、復雜難解的民生淤點問題,真正做到民心所望、施政所向。在困難群眾救助上,要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精準落實為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社會保險費政策,確保社保不斷檔、醫療有保障。在看病就醫上,要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努力緩解“舍近求遠”“棄小求大”的就醫矛盾。在住有所居上,要加大兼顧職住平衡的宿舍型、小戶型青年公寓供給,為更多青年和新市民融入城市解除了后顧之憂。在學有所教上,要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逐步提高優質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努力創造條件讓更多孩子能夠“上好學”。(蒲都文)
- 2025-06-13用匠心培養技能人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 2025-06-13黨建賦能,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 2025-06-13多維發力打好鄉村振興“持久戰”
- 2025-06-13以文化傳承 筑牢鄉村振興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