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機制研究》 鄔志輝 等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在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義務教育面臨著多重挑戰,破解此局,亟須推進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由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領銜完成的研究成果《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機制研究》,以深刻的理論洞察與扎實的實證研究,系統回應了這一時代議題。研究團隊秉持“扎根中國大地”的研究立場,先后深入全國10余個省份的城鄉地區,開展大規模田野調查,累計投入280余人次,忠實記錄并系統分析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真實圖景。全書內容不僅來源于中國實踐,并嘗試生成富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學術概念和理論體系。全書亮點紛呈,其中結合理論與實踐、統籌城市與農村的內容體系尤為突出。
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城市學齡人口過密化、鄉村學齡人口過疏化等情況。該書以“學齡人口流動”為線索,統籌考量人口流入區與流出區教育問題,構建了“理論透視篇-城市挑戰篇-縣域挑戰篇”內容框架,既完整展現城鎮化進程中義務教育的整體性問題,又精準剖析不同場域的特殊性矛盾。“理論透視篇”奠定了堅實的學理根基,系統闡釋了中國城鎮化的實踐邏輯及其與義務教育的互動機制。認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教育與城鎮化相互適應與協調,關鍵要破解三大核心命題:一是如何配置教育資源以適應人口分布的新變化,二是如何提升義務教育品質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三是如何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以實現社會公平的理想夙愿。“城市挑戰篇”聚焦學齡人口涌入城市帶來的教育治理難題,深入分析了優質資源供給與學齡人口增長不匹配、教育空間分布與入學需求失衡、戶籍制度壁壘與隨遷子女平等就學權利沖突等多重矛盾。該書系統梳理研究了城市義務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實踐,提出了治理大城市義務教育不平等(空間不平等、升學身份不平等、融入文化不平等)的機制創新方向,構建了農民工子女城市義務教育就學保障機制與城市納民學校(民工子弟學校)發展路徑,為破解大城市教育治理困境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方案。“縣域挑戰篇”直面城鎮化進程中縣域教育面臨的三重挑戰,即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存續與發展、鄉鎮寄宿制學校的建設與提升、縣城學校“大班額”問題的遏制與治理。書中除重點研究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挑戰優勢與發展機制、鄉鎮寄宿制學校的發展困境與改革策略、縣城學校大班額的形成機理與化解機制外,還系統探討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難題與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實境況與關愛等機制。
圍繞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機制問題,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學術概念和學術觀點,譬如城鎮化“集聚”與“篩選”機制,“產城人教”實踐模式,“個人城市性”,以及“城市性重塑”“城市教育空間、身份與機會不平等”“城市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是中國自主教育學知識體系構建的一次有益探索。例如,在城鎮化研究基礎上,提出“義務教育城鎮化”概念,即在城鎮學校上學的學齡人口占義務教育總學齡人口的比例。在城鎮化背景下,重點指進城務工農民攜帶義務教育階段子女進城讀書的比例。大量適齡隨遷子女進入城市,引發了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問題,對此,該書構建了多維度的大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體而言,《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機制研究》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學術力作。它是作者團隊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研理念的生動體現,切實回應了國家戰略需求與教育實踐難題。該書不僅對破解人口變動下教育資源配置難題有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新時代構建中國自主教育學知識體系有方法啟示意義,堪稱教育研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力作。
(作者:李靜美,系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 2025-11-17紀實文學《直面養老》: 你選擇如何養老
- 2025-11-13《敦煌石窟絲路圖像研究》
- 2025-11-10貼著生活理解社會?——評《社會學看中國》
- 2025-11-06汪曾祺《羊舍的夜晚》出版前后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