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戰軍
我關注美術界多年,始終覺得美術理論和出版界缺少一種視角——類似貢布里希那樣理解藝術的視角。他不僅是藝術史家,還承擔起認識藝術、傳遞藝術價值與意義的責任,實現了真正的審美教育。恰逢連環畫出版社成立40周年,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顯得愈發迫切。我們不能過于依賴前輩創作的遺產和研究成果,如何為今天留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分析連環畫文化的三重交互,或許有助于尋找答案。
在藝術構成層面,連環畫文化呈現為文學與美術的交互。
傳統連環畫主要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繪制上需要保持故事的真實度、感染力,用畫面感提煉精華,增強吸引力和在讀者記憶中留存的長久性,這就使得連環畫具有了文學作品所不具備的功能。這種功能首先是一種直觀審美功能,表面上看,它是文學原作語言的再度生成,實際上畫面自身已經形成了審美語言。連環畫作為美術作品,本身就在講述著更生動、更傳神的故事,讀者也會從畫面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學意味。這種文學和美術的交互,最終讓連環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氣場,不僅把文學變成了藝術的表達,同時畫面也具有了敘事功能。文字所難以做到的對于外貌、衣著、表情、環境等具象化呈現,通過連環畫烙印于讀者心中。所以連環畫既與文學相關,又在文學的質地上生長出自己的藝術主場。
需要明確的是,在文學與美術交互作用中,繪畫或者說美術是連環畫的主體,文字和畫面之間是一種相互映照的關系。隨著時代發展,現在連環畫的文字越來越少了,且這類連環畫在潮流中占比越來越大。這對連環畫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連環畫必須具備像文學一樣的敘事功能,甚至要比文學敘事功能更強大,因為作品對畫面的精準度、故事的連貫性、整體的表現力要求也更高。這樣的藝術呈現,勢必更加考驗畫家的文學修養。
在大眾素養層面,連環畫文化關涉提高與普及的交互。
名著是民族共同的精神營養。以中國四大名著為藍本的連環畫,比電視劇更早地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人物描繪出了集體認同的相貌、動作、服飾和神情等。美術的再度創作,是對原著的精粹提煉和審美導引。再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大型連環畫書系《勝利與和平》,文學與美術交互為深入人心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其藝術成色堪稱提高和深化審美認知、增強和普及歷史認知的范本。還有像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雙經典”——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名家名繪典藏、世界文學名作名家名繪典藏系列,將與語文教學相關的文學名篇轉換成連環畫,對通過連環畫近距離接觸名著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藝啟蒙教育過程。連貫的畫面,符合原著精神又延展原著意味,讓讀者繼續發揮想象力,并將印象深深留在記憶中。連環畫在充實提高大眾素養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
在時代需求層面,連環畫文化表現為當下性與傳播力的交互。
連環畫這類大眾基礎較為厚實的藝術形式,當下已經到了分級發展的階段。從出版角度看,可以根據受眾與市場進行分級,以適應不同年齡層的接受需求。而在分級之外,我們更應做研究性的思考:要為今天留下什么?創造什么?讓后人仍有話題可談、有基礎可依。一方面,需要像姜維樸先生當年那樣對連環畫遺產進行整理與研究,哪怕是將整理工作交給相關院校機構的專業研究者,也是一種學術傳承方式,但當前做得還不夠。另一方面,更需要留下像貢布里希從《藝術的故事》到《世界小史》那樣廣泛流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這類作品既可被大眾接受,又能傳達中國藝術所蘊含的人的思想、格局與深度。我們目前太需要這樣有關美術,更關乎精神養成的藝術普及創作。
如今的連環畫創作與出版在保持定力的同時,還應將傳統視覺藝術轉化為文化活態,研究今天的讀者是誰,什么樣的作品能如打動當年高中生的我們那樣打動新的讀者?我們要捕捉美育感應,更新美感呈現。所有的文學藝術,都面臨著必須破解的交互難題。歸根結底,是在實踐中,我們必須實現作者和讀者的交互、歷史和當代的交互。經典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是時代作品被一再閱讀而歷史化的成果。連環畫更是如此。
面對技術迭代更新、讀者因視覺媒介變化而興趣愈加繁雜的境況,連環畫藝術也要在保有長線設計、長情堅持的自信心基礎上,以更具文化含量、更適配、更活躍的新面貌,更有力地再次進入一代人的成長記憶,走入大眾視野,融入發展歷程,化入這個時代民族美育的一部分。
- 2025-11-10在《樂黛云集》中,回憶“北大國寶”的一生
- 2025-11-10蘊藏在煙火人間的歷史與文化——讀劉偉波長篇小說《平遙話》
- 2025-11-10菜根淺嘗知味,久讀深悟人生
- 2025-11-10博物館藏著可視化“文物醫院”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