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銳
緩步走進展廳,“簡讀中國”四個大字一下子就攫住參觀者的目光。兩旁,一段段黃褐色的竹木片高低錯落。
10月28日,作為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主體活動“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之一的“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曾侯乙墓竹簡、戰國楚簡、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敦煌懸泉漢簡、三國吳簡、晉簡……透過跨越千年的書寫,觀眾在一枚枚竹木之間,看見真實、生動、鮮活的古代中國。
書于竹木,垂諸久遠。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在紙張未普遍作為書寫材料以前,簡牘是承載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曾侯乙墓竹簡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時代在戰國早期,距今2400年左右。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J9秦牘秦二世胡亥詔書,是秦二世繼位后發布的詔書,此文開后世文書中提到本朝皇帝換行頂格體例之先河。
簡牘上的世界,不僅有王侯將相,還有普通老百姓的煙火日常。
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恰說,從基層官吏越人14年的工作日志,到西域戍卒日常生活,再到三國吳許迪案、史綽木刺等,他們的姓名、租稅、病方、書信等,展現了國家運行的真實細節,還原了“歷史大多數”的呼吸與溫度。
挑日子、過日子,日書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本次展覽中,九店楚簡日書雖然在內容上較為簡略,但其時間在戰國晚期早段,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日書。
簡牘除了記錄老百姓婚嫁喪葬、農作、出行等社會生活,還囊括了知識傳播、法律答問、基層控制、政治運作等內容。
本次展覽展出了湖南里耶秦簡博物館收藏的里耶秦簡《九九表》木牘,上面清晰地記錄了九九乘法表,在木牘上的乘法運算順序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的。其中“二半而一”,意思是說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這說明早在秦朝就已經有分數的概念了。
秦簡《法律答問》采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一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作出明確解釋。其中有一條是“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賞(償)稼。”講述一個叫“甲”的小孩,身高不到六尺,在放馬時,馬因受他人驚擾而啃食了別人的莊稼,官府判決不追究小孩的責任,不賠償莊稼。這讓人們對秦律有了生動的認知。
此外,還有記錄美食的漢簡《美食方》,這是迄今我國最早對飲食制作有詳細記載的教程;有在湖北荊州王家嘴出土的楚簡《樂》,它可能與失傳的“戰國六經”之一《樂經》關系密切;還有楚簡《事卒簿》,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早的政府工作簿;在湖北鄂州鄂城水泥廠1號東吳墓出土的木牘,相當于個人名片或拜帖……
“‘簡讀中國’既是‘閱讀簡牘’,亦是‘以簡牘讀中國’。”羅恰說,展覽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讓現代人透過竹木的紋理,觸摸古人的溫度,而這次展覽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時間跨度,從戰國到晉,完整地串起了簡牘文化發展的年序,這堪稱年代序列最完整的簡牘展。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郭濤表示,每一批重要簡牘的出土都會為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帶來新的研究課題。本次展覽將不同年代、不同出土地、不同題材的簡牘匯聚到一起,為學界和公眾提供了一次集中觀摩和研究簡牘的難得機會,促使學界進一步從整體上思考簡牘的時代意義,思考如何深入、生動地書寫一部綿延不斷的國家信史,以大眾更能接受的方式傳播歷史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 2025-10-31有“元氣”的書——讀《松聲綠:烏尤庵說詩》
- 2025-10-31《中國式現代化慈善事業的制度體系研究》在滬發布
- 2025-10-31《中國作家》創刊40周年座談會召開
- 2025-10-31戲劇的盛宴,更是文學的勝利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