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養殖是“祖業”也是“新業”
中新網甘肅臨夏10月14日電 (艾慶龍)在黃河上游的甘肅省臨夏州,養殖業既是刻在當地人基因里的“祖業”,也是近些年煥發新生的“新賽道”。
14日,臨夏州“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巡禮”全媒體采訪活動進行中,行走在田野鄉間,既能看到牛羊成群點綴山間的傳統圖景,也能看見自動化雞舍里機械臂運轉、智慧水產車間里水循環流動的現代場景。
“祖業”厚實:老產業煥發現代活力
在臨夏州,牛羊養殖是延續千年的“祖業”,一句“無牛羊不成家”的俗語,不僅道盡了牛羊在家庭生計中的重要地位,更深刻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與牛羊世代相伴的深厚羈絆。

甘肅臨夏州東鄉縣牧羊人與羊群。(資料圖)東鄉縣委宣傳部供圖
出自臨夏州東鄉縣的“東鄉貢羊”不僅是“甘味”區域公用品牌,還躋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牌價值突破63億元。
回溯歷史,東鄉縣早有畜牧養殖傳統,馬場、牛溝等地名便是佐證。2000年前后,“羊產業”成為當地四大支柱產業,東鄉縣開啟從“散養”到“規模化”的轉變。
產業初期,牛羊獎補政策曾陷“給錢買羊,轉身賣羊”怪圈,后來,當地創新推行“任務獎勵制”,將補貼與出欄量掛鉤,還建立資金回訪機制,讓村民從“要我養”變為“我要養”。
如今,東鄉縣規模化養殖場里,羔羊戴電子耳標可全程追溯,現代化設備精準配比和投喂飼料……
臨夏州廣河縣同樣將牛羊養殖“祖業”做精做強,超71%農戶從事養殖,3.5萬戶養殖農戶、636家牛羊養殖合作社、418家規模養殖場,構成龐大養殖體系,是西北地區重要牛羊肉生產基地。
近些年,廣河縣引進優良品種、推廣標準化技術、建立疫病防控體系,打造完整產業鏈,其牛羊肉不僅走進甘肅菜市場,還通過冷鏈銷往全國,甚至成為國家賽事指定食材。
如今,“東鄉貢羊”與“廣河羊羔”均擺脫傳統養殖局限,憑借政策調整、技術升級和產業鏈完善,千年“祖業”煥發新活力,讓當地村民靠養牛羊過上更踏實、紅火的日子。
“新業”枝繁:新賽道打開發展思路
臨夏州牛羊養殖“祖業”穩步前行時,蛋雞養殖、智慧水產等“新業”悄然崛起,借科技與政策之力成畜牧產業新亮點,為經濟發展開辟新賽道。
位于臨夏州臨夏縣北塬鎮的眾博養殖場是蛋雞養殖代表企業,蛋雞在現代化大棚有序產蛋,雞蛋從產出到入庫全程無需人工觸碰,每枚帶專屬二維碼可追溯,年產值超8000萬元。
但在2015年前,眾博養殖場的雞舍是土坯房,喂料、清糞靠人工,雞蛋無規范追溯體系,銷路不穩。2020年后,養殖場獲政策支持重建,引入先進自動化設備……
如今,雞舍環境、光照精準調控,顛覆傳統模式。企業還引進種雞強制換羽技術,延長蛋雞養殖周期。
臨夏州永靖縣智慧水產養殖是“新業”另一代表。在陸基循環水智慧水產養殖產業園內,智能控制系統及設備運行,三文魚育苗、生物菌培養等工作進行中。

航拍視角下的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陸基循環水智慧水產養殖產業園。(資料圖)永靖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南美白對蝦養殖車間里,直徑10米的蝦池顯眼,過濾后的水源經多道工序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水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此項目填補當地高端水產養殖空白,推動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梳理臨夏州養殖歷程,不難發現,當地在守牢牛羊養殖“祖業”根基的同時,也在積極培育蛋雞、水產等“新業”增長點,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品牌打造,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新產業”打開新空間,形成了“祖業”與“新業”共生共榮的畜牧產業發展新格局。(完)
- 2025-10-15【中央媒體看甘肅】海外華媒酒泉行:探訪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新生
- 2025-10-15【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臨夏城市垃圾“再就業”
- 2025-10-15【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揚扶殘助殘故事 溫暖他人路
- 2025-10-15【中央媒體看甘肅】非遺珠算 指尖傳承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