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清视频精品_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亚洲丝袜一区在线_午夜国产精品一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省情 >> 人物

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傳承人張振祥:傳承技藝 把“燈”留住

23-02-28 11:03 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編輯:張麟

  原標題: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傳承人張振祥:傳承技藝 把“燈”留住

制作紗燈

張振祥用心制作

河口鎮紗燈巷

  河口古鎮,位于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鎮,是隴上著名的水陸碼頭。繁榮的經濟文化孕育的紗燈,給這方土地帶來了璀璨的煙火。這里的紗燈制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郁,被稱作“河口紗燈”,久負盛名。

  58歲的張振祥是河口鎮河口村人,也是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的傳承人。多年來,張振祥等一群匠人傳承紗燈制作這一傳統技藝,幾近失傳的河口紗燈在他們的手上正重新煥發絢麗的光芒。

  河口紗燈 歷史悠久

  說起河口古鎮,老蘭州人都知道這是隴上著名的水陸碼頭。舊時,這里一直有制作紗燈的傳統,而祖上傳下來的傳統紗燈,給這方繁盛的土地帶來了星宿般搖曳的“人間煙火”。河口的紗燈制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郁,久負盛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綺麗的紗燈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面臨失傳的嚴峻問題。為了讓河口紗燈再次閃耀,張振祥等手工藝人重新撿起了這項傳統工藝,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說起自己和燈的淵源,張振祥說:“父輩們講,舊時河口古鎮有中元節放河燈的傳統,用白瓷碗當底座,上面扎上漂亮的蓮花,中間點燃蠟燭,就是一盞漂亮的河燈。我很向往那種美妙的場景……”也就是從那時起,張振祥開始學著做些小的手工制品。“小時候,父親帶著我到河口的一些手藝人那里學點技術。在我的要求下,老藝人做了一個金魚燈籠。這個燈籠頭尾可動,活靈活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我憑著記憶也制作了一個,從那以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手工藝品。”

  “真正接觸到紗燈,是我參加工作到河口村團支部做宣傳工作時。那時我經常下鄉,接觸到了一些民間手工藝人。有一次,我在走訪過程中被一盞舊時的精美紗燈吸引,當時就被那惟妙惟肖的古紗燈震撼了。”張振祥說,在時代的浪濤中,昔日燈會美輪美奐的紗燈很多已經遺失,有幸保存下來的一些紗燈和制作技藝變得稀有和珍貴,所以他決定復原這項傳統的工藝。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沒有可以請教的老師,沒有相關的書籍,張振祥想要復原這項復雜的工藝,可謂一籌莫展。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積極走訪能打聽到的民間老藝人,研究紗燈的歷史,然后把舊的紗燈拆開,再一步步復原。憑著對紗燈的熱愛和堅強的毅力,他慢慢積累了制作紗燈的經驗。

  原汁原味 才有魅力

  工筆燈畫、純木燈架、裝裱、燈面拼裝,祖輩的智慧完美地體現在每盞紗燈上。

  制作紗燈最大的訣竅就是鉚,它呈上大下小的形狀,凹凸之間(榫卯結構)便能讓燈面牢固地套在一起,只要將四面的鉚輕輕往下一摁,這個燈就裝好了。“拆下是平面,套好是立體,便于攜帶和收藏,這也是紗燈傳世百年而不絕的原因。”張振祥說。

  在河口古鎮,至今還完整留存著20多架古老的紗燈。這些紗燈歷經了150多年的風雨,還和當年一樣色彩明亮、畫功精湛,人物細節生動形象,歷久彌新。

  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燈火河口紗燈的工匠傳承人除了張振祥外,還包括畫工張和恭、楊金濤,木匠張世逞等十幾位工匠,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匠人負責。“可以說,河口紗燈是河口古鎮的人們群體傳承的。”張振祥說。

  到2012年,張振祥復制了43盞古紗燈,在河口古鎮的核心區懸掛展示,得到了當年見過古紗燈的老人和村民的認可和贊揚。“大家的認可讓我倍感欣慰,不過河口紗燈是集體的智慧。以前的制作中,因人力物力短缺的原因,我們也曾嘗試噴繪燈面,但結果是紗燈失去了靈動之美。因此,作為傳承人,要做河口紗燈,就要讓紗燈原汁原味,這樣才能體現它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魅力。”

  研究紗燈,張振祥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其實最傳統的紗燈是羊油燈,夜晚點上燈之后,在風的吹拂下,羊油燈影須臾閃爍,精工的人物在燈光的襯托下也搖曳生姿,有了靈動之態。所以精美的河口紗燈,只有羊油燈和自然風的結合才算最佳,這也是祖輩的智慧,是紗燈最美的時刻。”他說,河口的紗燈多制作于19世紀清朝晚期,紗燈四面畫有各種民間傳說,不僅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等傳統古典名著的人物故事,還有“劉秀和棗樹”“劉伯溫斬龍脈”等傳說。

  張振祥說,“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作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河口古紗燈”,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有了正月十五掛燈、轉燈的習俗,每隔兩三年就舉行一次燈會。每逢掛燈的年份,從正月初五、初六開始就由村上的會長逐家安排,到初七、初八就著手制作,正月初十開始在河口的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同時開始搭建燈架,每隔3米設一燈架,每街各設30個架燈,每架掛燈3盞,全街道掛燈120架360盞,寓意360行。

  傳承創新 復原紗燈

  “河口燈會有記載的是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繁榮后陷入低谷,直到20世紀初村民們才重拾老祖宗的寶貝舉辦燈會,但規模、質量大不如前。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慢慢復原以前的燈會盛況。”張振祥說。

  現在,經張振祥復原的紗燈大概有三種類型:用楠木制作的“紗燈”,這種紗燈成正方形,四面繃上紗絹,紗絹上繪以各種人物圖畫,這種紗燈可裝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復使用;仿北京的宮燈,這是一種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彩燈”;還有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制“方框燈”,這種燈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燈面上題詩作畫。

  2013年,張振祥進一步復原制作了200多架古紗燈,畫面不僅保留傳承了古紗燈原有的技藝風格,還進行了創新,利用現代工藝,將中國夢及新“二十四孝”等元素展現在了古紗燈畫面上,并在西固紅棗節上展示。隨后,這些紗燈懸掛在河口古鎮的4條主街上,供游客觀賞。

  談到紗燈技藝的傳承,張振祥說:“通過這些年的傳承培養,有十幾位村民主動向我學習古紗燈制作技藝。其中,河口村民張財峰獲得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身份。我還通過與蘭州大學文化小巷社團和西南財經大學、陜西師大等高校對接交流,讓一部分學生學會了制作紗燈的基礎技藝。”

  2015年,張振祥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他應邀到“中國燈都”廣東省中山古鎮交流學習。“結合中山古鎮的制燈技術,我改進了紗燈的制作方法。傳統紗燈用的紗面,在室外不到一個月就會損壞,后來我創新運用了仿羊皮的材料,這樣就能克服暴曬時間太長而損壞的情況。”張振祥說。

  河口紗燈經受了百年風霜的洗禮,如今,通過張振祥等手藝人細膩的心思和靈巧的雙手,正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張振祥說:“從紗燈外在的精美和內在的文化價值可以看出傳統蘭州匠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河口紗燈就是傳統匠人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希望自己將這門傳統手藝繼承下去,讓濃縮昔日繽紛的紗燈在新的時代更加熠熠生輝!”(記者 滕效宏 蘇曉 文/圖)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