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古道今】
應奉,字世叔,漢桓帝永興元年為武陵太守。東漢時學者、文人,記憶力驚人,“凡所經歷,莫不暗記”,曾作《漢書后序》。《后漢書·應奉傳》稱“奉少聰明”,唐李賢注:“奉年二十時,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于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后數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意思是,應奉二十歲時,曾去彭城拜訪當地官員袁賀,不巧袁賀外出,大門緊閉。一車匠聽見敲門聲,從里面打開一扇門,只露出半張臉看了他一眼,應奉就離開了。幾十年后,應奉在路上遇到那個車匠,立刻認出了他,并跟他打招呼。
后世所謂“半面之交”或“半面之識”,即取應奉之典,來形容一個人記憶力出眾。說起記憶力,許多人會想起死記硬背。老一代、老老一代知識分子,幾乎都有死記硬背的童子功,他們在懵懵懂懂之時,甚至能將許多經典詩文倒背如流。記憶是有方法的,在沒有掌握方法之前,死記硬背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只不過要吃更多的苦、下更大的功夫而已。
應奉有記憶的天賦。有一次,他奉命到24個縣檢查囚犯的情況,抄錄了幾千人的材料。回來匯報時,他不看記錄,竟能將所有囚犯的姓名及罪狀一一說出來,沒有一個遺漏的。但只有天賦是不行的,應奉也一定是把這次檢查放在心上的。
記得住兒女的生日,是因為記憶力好嗎;記不住父母的生日,是因為記憶力不好嗎?記得住約會的時間,是因為記憶力好嗎;記不住開會的時間,是因為記憶力不好嗎?過目不忘,可能與一個人的記憶天賦有關;但一個人經常丟三落四,多半是因為心不在焉。
記憶力也會轉化為一種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也。出口成章,信手拈來,一定是有記憶力支撐的。該記的還是要記下來,記在本子上,最好記在心里頭。
“半面之交”也指偶然見過一面,或者交往不多。但只要心里有,也能建立起很深的交情。元稹詩《別李三》:“半面契始終,千金比然諾。”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稱:流蘇樹
分布:隴南、天水、甘南
簡介:流蘇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橢圓形,花白色,花瓣細裂如流蘇。花期4-5月,果期9-10月。樹體高大優美,花香清雅宜人,是著名觀賞植物。花、嫩葉曬干可代茶,味香。果可榨芳香油,木材可制器具。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5-11-14緊盯資金使用監管強化監督 守好鄉村振興“錢袋子”
- 2025-11-14正風反腐在身邊·記者百縣行丨雨林長“金葉”
- 2025-11-14用好課程定制、結對幫帶、實戰實訓等方式 按需施教抓實崗位練兵
- 2025-11-14過猶不及 | 過分講究形式,就會滑向形式主義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