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十堰市,一家企業的智能農機柔性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對測土機器人進行組裝。資料圖片

6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道東村,農技人員在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資料圖片
步入6月下旬,我國一年一度的“三夏”農忙逐漸落下帷幕。在今年的夏收、夏種、夏管中,以各種農機裝備為主的科技力量成為田間地頭的主力,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農機裝備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支撐。《“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要達到75%。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75%,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目標。
從“人扛牛拉”到“機種機收”,中國農機正在不斷書寫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目前,全國農機保有量已經超過2億臺(套),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到近5000萬人,適合丘陵山區的農機產品持續升級,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的研發應用加快,國產農機產品種類已涵蓋32大類72小類4000多種,可滿足國內90%以上的市場需求。
“耕、種、管、收”全程無人精準作業
全國已有超過1000個“無人農場”投入運營
6月23日,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祥泰家庭農場水稻插秧現場,無人插秧機開足馬力,按照規劃路徑將秧苗均勻地插入田中。
過去,插秧對于農民來說,是個極其辛苦的工作。天蒙蒙亮就要起床,靠著肩挑背馱,將秧苗搬運到稻田里,一干就是一天。如今有了無人插秧機,不僅免去了勞作的辛苦,提升了工作效率,還避免了人工插秧導致的秧苗序列不整齊、穿插不均勻等問題。據農場的工作人員介紹,過去人工插秧,一人一天能完成1畝就算很多了;如今用上了無人插秧機,一臺機器一小時能完成6到7畝地的插秧工作。300畝示范稻田,兩臺無人插秧機同時工作,一天按照8小時的工作時長算,不到3天就能完成。
從翻地、播種到施肥、收割……如今,在各式各樣農機裝備的助力下,祥泰家庭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精準作業。作為洪澤區首個建成的無人化農機智能示范基地,祥泰家庭農場除了無人插秧機外,還配備有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機等多種無人農機裝備,既有“天上飛的”,也有“地下跑的”。這些設備集成北斗導航、傳感器及自動控制技術,支持遠程點火、熄火操作,能精準調控油門。平時基本無需工作人員到農場內,1名工作人員通過農機信息化管理網絡系統平臺,即可遠程控制農機裝備運行。
不僅是淮安市的祥泰家庭農場,如今,在全國各地,無人插秧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等現代農機裝備正逐步替代傳統的人力耕作方式。根據農業農村部今年發布的消息,全國已有超過1000個“無人農場”投入運營。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各種各樣的無人化新型農機輪番上崗,無人旋耕機可以沿著既定路線有序行駛,精準完成翻耕、起壟等工作;履帶式無人測土機可以自動完成測土配方作業,對土質進行檢測;無人割草機能夠自己在田間進行除草作業,并將雜草切碎……如今,柴桑區的小麥、大豆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2%。
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白果鎮棠興村,衡山國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植保無人機成為稻田打藥施肥的主力。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植保無人機沿著預設路線來回飛行,將一團團白色霧化農藥均勻地灑向稻田。每臺植保無人機每小時可完成60至90畝稻田的打藥施肥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衡山國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紫玲介紹,合作社現有農機52臺(套),可以為周邊六個鄉鎮提供“耕種管收烘”全流程服務,實現集中育秧、機插、機耕、機收、機植保、烘干及糧食加工等糧食生產服務全鏈條覆蓋。雙季稻插秧期間,插秧機插秧效率是人工的50倍;植保無人機自動配比農藥肥料、規劃路線,可以避免重復或遺漏,讓施肥打藥成本直降40%;糧食烘干設備一天的糧食處理能力可達80噸。談起農機帶來的好處,白果鎮種糧大戶陳正恒贊不絕口:“以前全家齊上陣也就種50畝,現在種田從‘體力活’變為‘技術活’,合作社托管300畝輕輕松松。”
身手越來越靈巧,頭腦越來越聰明
智能化農機讓種田更輕松更高效
從人機協作到全流程的無人化作業,越來越多的“無人農場”背后,是農機裝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
《“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推動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示范運用智能化技術、推進機械化生產數字化管理。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北斗導航、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的發展,農機裝備也變得越來越靈巧、越來越聰明。
“以前的插秧機需要人握著方向盤,眼牢牢盯著前方,一天下來累得很。現在的無人插秧機只要提前設置好了,它就能自己走直線,精準插秧,比以前輕松多了。”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祥泰家庭農場,工作人員談起農場插秧機的升級,“現在我們用的無人插秧機安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精確進入指定區域開始作業,并根據設定好的秧苗深度和取秧量,快速準確地完成插秧工作。借助高精度的無人駕駛底盤控制盒和北斗導航定位技術,無人插秧機能夠確保秧苗均勻分布,避免出現重復或漏插區域。精準的秧苗間距控制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有利于秧苗的通風、采光,從而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在麥田穿梭往返、“云平臺”實現作業需求與農機分布精準匹配、搭載AI視覺模型的智能巡田無人機對農作物的長勢和病蟲害進行智能識別、蔬菜上的智能監測設備能精準捕捉微米級的莖稈周長變化……更加多樣化、更加智能化的農機裝備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精準、更加高效、更加省力。
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安裝了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智能收割機在今年小麥夏收作業中展現出普通收割機不具備的能力。普通的收割機只知道干活,但具體干了多少,它并不知曉。而智能收割機具有統計功能,它沿著需要收割的麥田走一周后,就能自動統計出需要收割的麥田面積,并智能生成相應的作業路徑,數據會自動上傳系統,農戶可以在手機APP上看到每一臺智能收割機的實時作業軌跡和作業面積,不用去地里也能清楚掌握收割進展。
而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獼猴桃博士工作站示范基地內,智能避雨棚架讓獼猴桃得以在最適宜的環境下生長。“棚架配備了多維傳感器,實時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等10余項氣象數據。這種先進的傳感技術和自動化控制系統,讓棚架可以根據獼猴桃生長要求自動收放棚膜。借助物聯網技術,農戶也可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控棚內的環境參數、設備運行狀態等信息,并進行遠程控制。再也不用擔心下雨下冰雹砸壞果子了。”獼猴桃博士工作站的助理研究員徐子鴻介紹。
事實上,早在2022年,我國就發布了首個智能農機技術路線圖。根據技術路線圖,在“十四五”末期,我國將實現平原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智能農機的全面普及,將有更多的智能化農機裝備為農業生產助力。
國內銷量可觀,進軍海外市場
國產農機裝備的自主供給能力已達90%以上
在位于浙江省永康市黃棠工業區的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伴隨著一排排智能機械手臂的快速操作,每隔五六分鐘就有一臺全自動高速插秧機下線,日產能可達100多臺。作為一家現代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星萊和公司成立于2015年,現已具備年產5萬臺全自動高速插秧機、15萬臺柴油發動機、10萬臺拖拉機整機及其零部件的生產能力。這些來自浙江的農機產品不僅在國內銷量可觀,還進軍海外市場。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農機裝備的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機市場上國產農機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性能也越來越先進,這背后,是中國農機企業不斷創新推動了國產農機快速發展。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過去我國農機裝備一度嚴重依賴進口,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國國產農機裝備的自主供給能力已達90%以上。
“過去,國內的全自動高速插秧機基本上被國外品牌壟斷,價格很貴。”星萊和公司總經理李波軍介紹,為了生產出自己的插秧機,公司在成立之初便開啟了漫長的技術攻關之路。插秧機的精密程度遠高于一般農業機械,一臺全自動高速插秧機由2000多個組件、8000多個零部件組成,研發難度極大。為了攻下這個“堡壘”,有段時間,公司技術團隊幾乎天天泡在試驗車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插秧機怎么才能少傷苗?技術人員對照人工手指按壓的插植方式,反復測試角度、力度,最終找到最佳平衡點。如何避免插秧機作業時形成的“爛泥、深溝”?技術人員自研出更適合水田作業的輪胎和發動機。如何不讓插秧機淡季長期閑置?設計團隊努力拓展插秧機的功能,讓機器除了能插秧,還能旋耕、打漿、撒肥撒藥、開溝……經過兩年的艱苦攻關,2017年,星萊和公司自主研發的丘陵專用高速插秧機投放市場,一舉打破了國外品牌在該領域的壟斷。近兩年,星萊和公司又對現有的產品進行了改造升級,推出雜交水稻專用插秧機等新產品。
“大企業大而全,小企業小而專”。如今在國內,有不少像星萊和公司這樣的農機生產企業。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已達2271家。一些頭部企業憑借齊全的產品線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已逐漸邁入全球農機企業第一方陣;而部分中小企業,則發揮自身“專精特新”的優勢,專注細分市場,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包括浙江、山東等在內的省區市也逐步打造出一批優勢特色突出的農機裝備產業集群。
在國內農機企業的持續創新下,目前我國農機產品品類也日益豐富,已涵蓋32大類72小類4000多種。一些過去“無機可用”的農業領域如今也實現了機械化。
我國有7億畝丘陵山區農田,相較于平原地區,丘陵山區土地細碎化明顯,更適用小型農機,而這種小型機械曾經一度是我國農機裝備產業的短板。就拿最常見的農機裝備拖拉機來說,平原地區適用的大型拖拉機很難在丘陵地帶施展拳腳。為了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針對丘陵地形特點研制出東方紅MH804M丘陵山地輪式拖拉機等產品。相較于傳統拖拉機,丘陵山地拖拉機輪距更小,具有轉彎半徑小、雙向駕駛、掉頭作業靈活等優點,可貼合地形按曲線進行田間作業。更重要的是,該產品的多項核心技術均由中國一拖自主研發完成,整機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率高達95%。
實力的提升,也推動了國產農機的出口向好。中國農機出口規模逐步擴大,國產品牌國際競爭力持續強化。以農機出口大省浙江來說,今年前2個月,全省出口農業機械同比增長33.7%。全省近四分之三的農機生產企業都有農機產品出口海外。(記者 王雅婧 通訊員 施靜祎)
- 2025-06-30精準監督推動化解不動產登記難 托舉群眾安居夢
- 2025-06-305月,甘肅5人被開除黨籍和公職、3人被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1人被取消退休待遇……
- 2025-06-30清風為伴產業興 | 摘取致富“金果子”
- 2025-06-30摘取致富“金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