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清视频精品_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亚洲丝袜一区在线_午夜国产精品一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文化 >> 文化之旅

【甘快看】中甘特稿|路易·艾黎的山丹時光:魂牽夢縈第二故鄉 國際友人的教育傳奇與文化探尋

2025-06-30 17:30 來源: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程健   

  中國十大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先生在自傳中寫道,“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一段時期,無疑是在甘肅山丹同農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張掖山丹,到底和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讓他鐫刻在內心深處?

  6月25至27日,由張掖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國甘肅網、山丹縣委宣傳部、山丹縣委網信辦、山丹艾黎紀念館承辦的“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張掖,探尋路易·艾黎先生在山丹的難忘歲月和對第二故鄉的深情眷戀。試圖以山丹為小切口,打開路易·艾黎來華六十載凝聚的中國情,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講好路易·艾黎故事。

  辦教育

  甘肅山丹培黎學校中軸線上,紅色的雷臺小院格外醒目,這里就是路易·艾黎在山丹的故居。從1943年夏與河西走廊的小城山丹邂逅,到1953年離開,路易·艾黎有10年時光在這里度過。

  如果要說這位老人給山丹帶來了什么?興辦教育,留下“手腦并用 創造分析”的教育理念無疑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1939年,為支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身為“工合”運動發起人的路易·艾黎在陜西雙石鋪創建培黎工藝學校,招收貧苦人家子弟和戰爭孤兒半工半學,生產抗戰和生活物資。

  1943年,時局動蕩,陜西雙石鋪已不適合辦學。路易·艾黎和李約瑟在河西走廊考察時發現祁連山下的山丹地域遼闊、農田肥沃、水草豐美,是有利于辦學的大后方。

  由此,路易·艾黎和摯友喬治·何克發起西遷行動,1944年冬,他們帶著學生和工人跋涉千里來到山丹,開啟培黎教育新篇章。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路易·艾黎的辦學理念始終注重實踐,學校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學校缺什么就辦什么專業。學生們沒有校服,那就成立毛紡組紡線織布,給學生做衣服;吃的供不上了,就在四壩灘買地辦農場種小麥種菜。后來紡紗、制皮革、造肥皂樣樣俱全,正是因為這樣的辦學理念,為當時的山丹乃至西北,培養了一大批實用人才。

  也是這一時期,路易·艾黎提出了“手腦并用 創造分析”的教育理念,成為培黎人一直堅持的核心價值。

  位于張掖山丹的培黎職業學院與路易·艾黎先生創辦培黎工藝學校一脈相承,校訓依然是“手腦并用 創造分析”。老校長路易·艾黎、喬治·何克的雕像靜靜佇立在校園里,有同學們朗朗書聲相伴。

  為了在艱難歲月辦好培黎工藝學校,年僅30歲的喬治·何克獻出寶貴生命。而路易·艾黎也是一生致力于培黎教育事業。

  1953年,隨著培黎工藝學校遷往蘭州。路易·艾黎也定居北京,但是他對第二故鄉山丹念念不忘。

  在山丹的十年,路易·艾黎和師生雖艱辛卻有收獲,壩上群眾通電的喜悅、機器轟鳴帶來的工業文明,這些都是大家一起經歷的難忘歲月。

  帶著放不下的牽掛,晚年的路易·艾黎推動山丹培黎學校重建,先后多次重訪,將熱愛寫在山丹大地上。

  路易·艾黎逝世后,遵循遺囑,他的骨灰一半葬到山丹何克陵園,由此,陵園也更名為艾黎與何克陵園。兩位偉大的國際友人就這樣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弱水河畔,祁連山見證著兩位友人與中國的情誼。

  6月25日,參加“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網絡名人走進艾黎·何克陵園,深切緬懷兩位國際友人,見證這份跨越重洋的友誼。

  興文化

  路易·艾黎先生另外一半骨灰,也是遵照遺囑撒在山丹四壩灘上。在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時期,為了更好自給自足,為師生提供實踐場地,路易·艾黎在四壩灘上建起農場和工廠,也正是這種實踐學習,讓他無意間發現了中華史前文明之光。

  1947年的河西走廊,春風掠過山丹縣四壩灘的荒原,路易·艾黎和師生一起開荒勞動時,不斷挖出陶片、石器、獸骨。有歷史文化造詣的路易·艾黎敏銳地認為,可能挖到文化遺址了,為此,他果斷劃定保護區,并在校內開展“四壩灘出土文物展”,用最質樸的方式守護文明的碎片。

  1953年,路易·艾黎致信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詳細描述遺址特征。次年,考古學家安志敏踏勘四壩灘,被眼前景象震撼:夾砂紅陶上蜥蜴紋與三角紋交織,凸起的彩繪如青銅時代遺留的密碼。1956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在此采集到帶柄孔石器,正式提出“四壩文化”命名,一座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青銅文明橋梁由此浮現。

  參加本次活動的西北師范大學教授、一級作家馮玉雷表示,河西走廊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在東西方文明區的西部,在這個相對而言比較封閉的內陸地區,由于距今5000年左右開通了歐亞國際大通道,南北向的河流和路線構成了一個個文明聚點、其中四壩文化是這些文明聚點中比較耀眼的一個。四壩文化不但繼承了繼馬家窯文化發展以來的彩陶文化和齊家文化達到極盛的玉文化,同時接納了西方的青銅文化、金文化等,可以說是中西文明在這里交融、交匯,然后成為對外開放,對內交流的一個文明高地,就這樣一個文明高地被路易·艾黎先生發現了,可以說他鑿開了史前文明的一道光。

  參加本次活動的甘肅歷史文化學者王文元表示,四壩灘的彩陶片是3400年到3900年前的彩陶,也是中華先民在河西走廊生存繁衍的見證。其實彩陶制作在四壩文化中已經不算高科技,四壩文化時期的高科技應該是青銅制作,四壩文化是進入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類型,大概出土了青銅器有十幾種之多。由此可見,先民在3000到4000年前在這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他們已經踏入了青銅時代的門檻。而路易·艾黎先生最早發現四壩灘文化遺址,無疑打開了文化探源之窗。

  而路易·艾黎先生對于山丹文化貢獻也不止此,作為一名有著文化品味的學者,路易·艾黎收藏了很多珍貴文物,是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見證。晚年,他將畢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無償捐贈給山丹縣。如今,山丹縣博物館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路易·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

  教育是路易·艾黎一生牽掛,在張掖山丹他辦學校為河西走廊開啟工業文明。多讀書、讀好書也是他對山丹人民的期望。晚年,他將自己的2469本藏書全部捐給山丹縣圖書館。

  如今,古色古香的山丹圖書館成為書香城市的一角,艾黎藏書樓更成為一座小城的文化符號,涵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望故鄉                 

  路易·艾黎是新西蘭人,青年時期,他曾在新西蘭塔拉納基的牧場馴服烈馬,有著草原生活經歷。1927年,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之后,始終和中國人民在一起。他的第二故鄉山丹也有一座綿延2000多年的皇家軍馬場——山丹馬場,見證著河西走廊的金戈鐵馬,書寫著中國人的萬丈豪情。

  走進新時代,山丹馬場以祁連山保護為己任,科學放牧,涵養水源,讓綠水青山常在。同時,山丹馬場加強山丹馬種群保護,探索繁育屬于中國人的速力馬品種。加大馬文化傳播,賽馬、馬術等賽事推廣,讓萬馬奔騰在新征程上奏出最強音。

  看今朝,路易艾黎眷戀的第二故鄉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安居樂業的小城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在祁連山北麓的懷抱中,山丹縣李橋鄉高廟村正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核心,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這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的西北村落,憑借共富油坊的醇香、鄉村記憶館的時光印記、特色民宿的田園詩意,以及山丹罐罐宴的舌尖傳承,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探尋“鄉味高廟”的獨特魅力。

  從閑置農宅到網紅民宿,從傳統作坊到共富產業,高廟村以文化為魂、旅游為媒、農業為基,走出了一條“鄉味濃、業態豐、百姓富”的振興之路。這里,每一滴胡麻油都蘊含著共富密碼,每一道罐罐宴都講述著傳承故事,每一間民宿都承載著詩與遠方。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當江南。”詩人筆下,金張掖是蘆葦搖曳的水鄉,是與雪山相伴的硬核江南。路易·艾黎眷戀的張掖,更是最美的人間煙火。

  在河西走廊的張掖,甘州府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濱河新區。它橫跨千年時光,往昔的輝煌與當下的蓬勃相互交織,奏響了一曲歲月與夢想交融的壯麗樂章。

  傳友誼

  “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以專家、媒體記者、網絡名人結合的組隊方式開展活動,沿著路易·艾黎的足跡走進山丹、張掖,旨在融合各方優勢,打造綜合宣傳平臺,立體、多元講好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故事,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人民對友誼的珍視、對和平的向往。

  截至6月28日18時,“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發布各類稿件1042篇。專家訪談深度解析路易·艾黎中國情緣,網絡名人探訪,以網民角度可視化講述艾黎故事,中國甘肅網短視頻創新形式展示絲路馬都,單條短視頻《中國這個馬場 世界規模最大 它就是位于甘肅山丹的軍馬場》,抖音閱讀量102萬,點贊1.1萬,在全網形成路易·艾黎中國情緣網絡熱點,微博話題#您好路易艾黎#全網閱讀量達2509.5萬。隨著專家學者后續發布相關專業探訪文章,活動傳播熱度還將持續上升,傳播價值和質量也將提升到新臺階。

  為了更好地宣傳路易·艾黎,活動期間還召開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路易·艾黎、喬治·何克國際主義精神與中國故事傳播座。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如何以國際化的視野,講好路易·艾黎、喬治·何克的故事,讓這段歷久彌新的友誼成為中國故事國際化傳播的嶄新窗口。

  張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陳天佑表示,山丹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路易·艾黎在此工作生活近10年,創辦山丹培黎學校,視山丹為“第二故鄉”,為山丹職業教育和現代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進一步弘揚路易·艾黎精神,傳承國際主義精神,增進友好情誼,展示我國對外友好形象,是講好路易·艾黎故事的必然要求。期待以這次研討會為契機,各方共同努力,凝聚宣傳共識,創新宣傳方式,以更具國際化的視野講好路易·艾黎故事,傳遞和平友好聲音。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