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虎年春節,蘭州居民在市集購置年貨。 徐雪 攝
(新春走基層)春節“紅包”百花齊放 傳統儀式感“不打折扣”
中新網蘭州1月25日電 (徐雪 艾慶龍)春節臨近,民眾忙著為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做著準備,11歲的毛藝霖也期盼著過節,每年將“壓歲錢”存起來是她是固定不變的“儀式”。
作為春節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壓歲錢隨著社會發展亦有變化,其形式呈“百花齊放”。
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發現,民眾對“取新錢,包紅包”的偏好不減。65歲的蘭州居民王智杰每年春節前夕照例在銀行兌換新鈔。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給孫輩包的紅包自然也變‘大’了,這與我小時候有很大差別,那時條件有限,過年只盼望著穿新衣,吃頓豐盛的飯菜。”王智杰說,而現在給相隔較遠的親友送新春祝福時,也會以電子紅包的方式。
“95后”孫效芳是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營業部大堂經理,她談及“壓歲錢”時說,盡管電子支付普及后,很少使用現金,但為發紅包,不少人也會特意準備新鈔。

圖為蘭州市民在銀行兌換新鈔。 徐雪 攝
“壓歲錢本身就包含一種特別美好的期望。以新鈔的方式,我覺得也是一種傳承,更能傳遞親情之間的愛。”孫效芳說。
在蘭州經營小商品的商戶劉小敏說,近年來,紅包的“花樣”和質量在不斷增多和提升,盡管受到“網購”的影響,店鋪每年的紅包銷量也在1500多個。
蘭州居民華承基偏向用伴手禮的方式祝福孩子,“由于孩子年紀尚小,家人電子支付的生活習慣讓他對現金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選擇他喜歡的玩具配飾作為春節禮物,孩子也很開心。”他說。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侯萬鋒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壓歲錢的發展跟整個社會發展、變遷密切聯系在一起。比如,20世紀60年代,那時物資匱乏,包括他在內的同齡人過年如果收到糖果,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20世紀70到80年代,穿新衣、戴新帽成為過年的‘儀式感’,也逐漸有了小額的紙幣新鈔作為壓歲錢。”侯萬鋒說,現在,壓歲錢也不再是過年的“標配”,形式變得很多樣,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表達著美好寓意。(完)
相關新聞
- 2022-01-26走俏“新年照”載傳統“團圓文化”:守“鄉愁”讓年味更濃
- 2022-01-24滿枝桃花鬧春意
- 2022-01-24武山形意拳傳人馬敬武
- 2022-01-21蘭州市博物館將舉辦2022年春節系列活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